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當前位置:首頁技術文章薄頁材料透濕度的測定--重量(透濕杯)法(二)

薄頁材料透濕度的測定--重量(透濕杯)法(二)

更新時間:2021-09-18點擊次數:1162

8試樣的製備

8.1試樣的製備

避開皺折、破損等部位,用裁樣板或試樣切刀(5.7)沿紙幅橫向均勻切取直徑64 mm 的試樣3片。若測折痕透濕度,在已取試樣縱向相鄰部位再切取3片試樣。對所取試樣在非試驗區域標出正、反麵。如果材料有吸濕性或需要更高的試驗準確度(見9.10),應至少準備兩(liang) 個(ge) 空白試樣。

8.2折痕試樣的製備

將所取的3片做折痕透濕度的試樣分別對折後用塑料直尺輕輕壓出折痕,放在平整的玻璃板上,用質量為(wei) 6.5 kg 的金屬壓輾(5.4)來回滾壓各一次(滾壓時折線與(yu) 壓輾的軸向平行),壓後展開試樣用壓輻壓平折痕。用同樣的方法在與(yu) 第一條折痕垂直的方向折第二條折痕(注意兩(liang) 次對折時應朝向試樣的不同側(ce) ),即製成帶有折痕的樣品。

 

9試驗步驟

警告:注蠟時要小心,如果蠟流出或濺出,會(hui) 發生嚴(yan) 重燙傷(shang) ,因此要采取適當的保護設施,如戴眼鏡、手套等。

1在透濕杯內(nei) 加人幹燥劑(5.10),輕輕拍打使幹燥劑表麵平坦,且與(yu) 試樣下表麵保持3 mm左右的距離。將透濕杯(5.1)放在杯台(5.3)的圓槽中,然後將試樣在使用時朝向幹燥的麵朝下放在杯口上。將杯環(5.2)對著杯口放在試樣之上,再放置導正環(5.3中圖3),加上壓蓋(5.3中圖5),使試樣定位。安裝好的試樣如圖6所示。製作空白試樣時,杯中不需加入幹燥劑。

2小心取下導正環(5.3),避免杯環和試樣移動。用水浴(5.6)加熱封樣用蠟(5.9)到 90 ℃~100 ℃,使之熔融。然後將石蠟緩緩倒人透濕杯的蠟槽裏,合格的封蠟冷卻後表麵呈彎月狀,如有氣泡或輕微裂紋可用熱刮刀修整。若熔蠟的溫度過高,可能造成較多的氣泡或裂紋,該試樣應放棄。

3把封好試樣的透濕杯並用相同編號的蓋子(5.5)蓋好後在天平(5.8)上稱量,精確至0.1 mg.

4取下蓋子,將透濕杯放人所選擇的溫濕條件中進行預處理2 h。

5將透濕杯從(cong) 恒溫恒濕設備(5.11)中取出,蓋上對應的蓋子,在天平附近放置15 min後開始稱量,精確到0.1 mg。全部稱量完畢後取下蓋於(yu) ,立即放回恒濕恒溫設備內(nei) ,達到試驗規定的溫濕度條件時開始計時。也可以在不蓋蓋子的情況下稱量,此時要使用空白試樣(見9.10),而且透濕杯必須是在有幹燥劑的封閉容器中移送和冷卻。注意操作要迅速,每次從(cong) 恒溫恒濕設備中取出的數量應相同,這樣總稱量時間大致相同(不超過30 min)。

6每經過一定的時間間隔稱量一次透濕杯(重複9.5的操作),直到相鄰兩(liang) 次稱量透濕杯質量增加量的變化5%以內(nei) 時終止試驗。以這兩(liang) 個(ge) 試驗周期的質量變化計算透濕度。每次稱量應在相同的大氣條件下進行,且對各透濕杯的稱量順序先後一致。兩(liang) 次稱量時間間隔一般為(wei) 24 h,也可以是48 h,96 h,對透濕度過大的試樣,還可選用4 h,8 h,12 h,但相鄰兩(liang) 次稱量透濕杯質量增加不應小於(yu) 5 mg。稱量間隔時間的選擇取決(jue) 於(yu) 被測試薄頁材料的透濕度,在連續兩(liang) 次稱量當中其增量最小應為(wei) 5 mg。稱量間隔時間在試驗開始時就應確定。如果第一次稱量的增加量太大或太小,則其後的稱量間隔時間應作調整。

7當試樣的透濕度高於(yu) 50 g/(m3·24 h)時,可以采用以第一個(ge) 試驗周期的質量變化計算透濕度。

8透濕度極小的試樣,最初幾天質量可能無變化,此時應延長試驗周期至質量增加時開始計時,若7天內(nei) 透濕杯質量沒有增加,可終止試驗並報告該試樣不透濕。

9全部試驗結束前吸濕劑質量的增加應控製在氯化鈣不大於(yu) 10%,矽膠不大於(yu) 4%。

10如果試樣透濕度很小且厚度很高,如:橡膠、塑料或聚乙烯塗覆板,或者有很大的吸濕性,可在製備3個(ge) 正常試驗透濕杯的同時,不加幹燥劑以相同方法製備兩(liang) 個(ge) 或兩(liang) 個(ge) 以上的空白透濕試樣,同時進行試驗。所有各間隔時間內(nei) 測得的正常透濕試驗質量增量要用經過同樣處理條件的空白透濕試樣的平均質量增量來修正。

 

10結果的計算與(yu) 表示

10.1試驗結果的計算

10.1.1透濕度的計算

10.1.1.1將每個(ge) 透濕杯的質量總增量表示為(wei) 處理總時間的函數,當試驗的3或4個(ge) 點呈一直線時,即試驗完成(見9.6),表示水蒸氣透過的速度恒定。根據該直線,得出透濕杯質量增加速度,用式(1)計算出每個(ge) 透濕杯中試樣的透濕度。

10.2結果的表示

對試樣進行單麵測試,報告其算術平均值。如果測試兩(liang) 麵,分別報告兩(liang) 麵的平均值。透濕度以g/(m3·24 h)表示,折痕透濕度以g/(24 h · 100 m)表示,結果修約至兩(liang) 位有效數字。

 

11精密度

本試驗的重複性為(wei) 8.1%,再現性為(wei) 23%。

 

12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包含以下信息:

a)標準名稱;

b)識別樣品的詳細信息,特別是定量,厚度(如果需要)和測試麵

c)試驗溫濕條件﹔

d所用幹燥劑的種類;

e)透濕度﹑折痕透濕度的平均值,如果兩(liang) 麵測試,分別報告兩(liang) 麵的平均值;

f)任何與(yu) 本標準的偏離。